长江日报融媒体深度探索6000米以下超深层油藏资源中科院测地所启动国家级深地勘探研究项目
长江日报融媒体:中科院测地所启动国家深地勘探研究,目标是超深层油藏资源的新发现
5月21日,记者李佳 通讯员程方升
150年前,人类在地下21米处钻出了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又过去120年,人类在地下4500米发现了石油;人类必须向着更深的地下索取,留给人类还有多少时间?“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能追赶‘油尽灯枯’的时刻”,今天,测地所专家毛伟建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说。
毛伟建曾任世界排名第一的石油勘探跨国公司斯伦贝谢在英国伦敦和美国休斯顿研发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在欧美学习和工作了27年后,回国在中科院测地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去年,他成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中的 “超深层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与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在国家层面正式开启“超深层”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在油气勘探领域,被认为是“深层”的埋深位于4500--6000米,而6000米以上的是“超深层”。全球已发现的超深层油气田不足已探明油气剩余可采储量的5%。为何还要去探明? 毛伟建说,这些潜藏在地球之下的宝贵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0年前业界宣称石油只够开采50年,现在还在采,是因为前瞻技术不断在发展。”
据了解,毛伟建团队正在三维弹性波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以前地震勘探主要采用声波理论,在这个阶段勘探钻井的成功率仅在20%左右。近些年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 地震勘探理论正从声波向弹性波夸越,其理论计算模型越来越接近真实地球,用弹性波去给地球做三维CT,可以提高oil gas 勘探精度。”
目前超深层勘 探是世界级难题,要解决这一挑战需要广泛、高密度、长距离的地震数据采集。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华北等地区进行万亿级数据采集,并开展相应数据处理模拟和成像创新研究,为我国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虽然六成能源依赖进口,但海底也有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储备。本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再次证明中国有能力开发这类极具价值但也极其挑战性的自然资源。“中国将继续不断发现新的‘新’”,毛伟建表示出对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