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太阳暗条感应爆发研究中迈出新步伐科研动态显著增强
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博士生杨丽平与导师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及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的高时空分辨率、多波段数据,探究了两个相邻暗条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揭示了它们连续爆发的过程。该研究成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通常情况下,太阳感应暗条爆发涉及到两个或更多暗条同时或短时间内连续爆发,这种现象显示出这些暗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理联系。当一个暗条爆发后,它可能会对另一个暗条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第二个暗条同步或顺序性地爆发。
通过详细分析2021年9月9日NOAA 12866活动区中的两个暗条演变历程,科学家们发现较大暗 条右边部分先出现增亮和双向流,使得该区域首先被激活并引起爆炸。在其爆炸过程中,该区域不断靠近较小的另一个暗 条,最终发生碰撞产生增亮和双向流,从而证实了这两者之间发生磁重联。此次相互作用导致小 暗 条先向右移动,然后被激活并引起破裂,当它快速朝大 暗 条中间部位破裂时,大 暐 条左侧部位也开始破裂,这说明其上层磁场受到小 暐 条破裂带来的扰动。大 暐 條右侧部位与小 暐 條接触时具有较小接触角(低于45°),且这两者拥有反方向螺度符号,因此当它们碰撞时会发生类似于Linton et al.(2001)数值模拟中的反弹(bounce)相互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连续进行的一系列感应性的隐线暴露,其原因是由于隐线之间复杂交互。这一系列事件是因果关系密切相关的非同调暴露,是理解恒星活动规律提供了一些重要见解。此外,该工作还展示了如何使用NLFFF模型来推断隐藏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与明显可见事件相关联。
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云南省太阳物理与空间目标监测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