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极光现象引人关注空间天气科学家正研究背后物理机制
在北京极光现象刷屏的同时,空间天气科学家们正忙着研究这一罕见事件背后的物理机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的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利用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夸父一号等天地基监测数据,紧盯事件发展状况,并第一时间向空间站等用户发送预报产品。
磁暴事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科学家们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除了卫星采集数据外,我们还有很多地面的探测设备——如我国的子午工程,从地表向上遥测空间环境的变化情况,监视着空间天气的一举一动。
为了获知此次强磁暴事件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的全球性影响,国际子午圈联测工作组与我们紧密合作,于11月28日第一时间分析和研判了地球空間爆发强磁暴的可能性,并及时发布了自30日开展联合观測的倡议。
国际联合觀測獲得寶貴數據
子午工程、國際非相干散射雷达网、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等國際子午圈成員與合作監測網絡迅速響應、高效部署,完成此次國際聯測,並獲取了極為寶貴的大量強磁暴期間多要素同步觀測數據。在本次聯測中,有80余個主要站點進行電離層數據與中高層大氣數據(如圖3-6所示)的收集,這些資料對於解答「極光」現象至關重要。
12月7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张顺荣教授(国际子午圈计划首席专家组专家)、我们的徐寄遥研究员(总工程师)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三位联测活动召集人,以及其他60多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发起了一场探讨会,对磁暴时空間環境特征进行初步梳理和研读,并安排了后续联合研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揭示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間環境影響,还能提高對未来類似事件預報能力,为航天任务提供更可靠的情报支持。
对于在地球执行任务的地球卫星来说,不同类型的地势扰动可能导致轨道衰减或改变,这直接关系到卫星寿命与有效运行周期。本次地磁暴期间中国太空站轨道半长轴并未表现出明显加快趋势,但单纯从轨道数据不能判断其对太空站轨道衰减影响。此外,本次没有伴随质子的强烈爆发,因此对航天员安全无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磁暴都不会给航天器带来威胁,我们仍需持续关注这些自然现象,以确保各项航天任务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