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背后的双11家电市场安静现象人物探究
今年双11,家电市场似乎变得异常安静。除了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们,在11月12日如期发布了双11的业绩战报,大多数家电企业保持着平常心,好像对于今年的双11大促并不感兴趣。那么,今年双11家电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家电厂商又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天猫和京东相继公布了创纪录的增长,但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的表现却显得格外低调。这是否意味着双11对家电市场和消费者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或者说厂商对其价值认同感下降?抑或存在一些不可言说的隐患与问题?
据掌握信息显示,此次家电“国补”政策与主要厂商的让利措施共同推动了一场价格谷底。在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以及厨房用具等产品中,大部分主销产品都达到了历史最低价点。同时,一些中高端精品出货量出现强劲反弹。
许多经销商向我们透露,从10月中旬开始,便有阶段性断货的情况出现,这不仅限于某一品牌或型号,而是各大品牌主销产品持续性的断货现象。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情况如此。很多厂商仍然看到了这次双十一带来的巨大机会,加上“国补”政策,使得消费者提前赶在年底之前享受优惠,对家庭购买决策产生了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年度的两会期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活的大力宣传活动,也加速了消费者对于节能型商品需求增加,因此虽然整体热度可能没有以往那样高,但是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新旧交替需求的一线品质商品而言,其销售依然相当活跃。
此外,由于竞争愈发激烈,不仅要拼产品还要拼服务,还要拼营销执行力,以及渠道完善性及目标用户精准覆盖度,因此本次双十一也是一场持久战,是行业门槛升级以及企业间竞争升级的一种体现,有些参与者被排除到“主战场”之外。
总结来说,本年度的经济环境变化导致消费行为调整,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手段而完全依赖于国家补贴引导下的价格竞争,使得整个行业面临一种稳定但缺乏突破性的发展态势。而最终获益的是那些占据TOP3或TOP5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子-commerce平台,而其他小规模乡镇经销店则因为无“国补”资格而陷入困境。
因此,可以说今年的这一波买卖并非平凡,它揭示了一种新的变革趋势,即尽管当下呈现出较为冷清的情绪,但事实上仍旧蕴含着潜在价值,只是在选择方向上更加谨慎且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