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难成为云匣子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黑匣子难以成为“云匣子”的背后,隐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黑匣子是航空飞行器中不可或缺的组件,它记录了有关飞行过程的大量数据。一旦飞机发生事故,黑匣子的数据就成为了重建事件原因的关键。
东航飞行事故之后,大家期待地寻找了两个黑匣子的踪迹,最终经过六天艰苦努力,它们被成功找到并送往北京进行译码解析。寻找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从未简单过,因为它可能面临爆炸、高温、坠海等多种极端环境,甚至有时会失踪。在马航MH370号班机事故中,即使经过多年搜寻,也没有找到任何一块残留物。
随着AI、5G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化飞机已经实现了Wi-Fi连接,但为何不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提升黑匣子的实时传输功能呢?这样可以更快地分析事故原因。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回到black box设计与特征上来探讨。
很多人知道但不了解的是,每架民用航空器都装备有两种类型的black box:一种是Flight Data Recorder(FDR),专门记录飞行状态参数;另一种是Cockpit Voice Recorder(CVR),负责录制驾驶舱内的声音及背景噪音。这两种设备各自能记录一定时间段内的情况,但无法长期实时传输数据,因为这需要额外电源且耗电量巨大,而black box本身已有严格尺寸和能耗限制。
保护black box免受强烈冲击和高温损坏,是其设计的一大考量点。因此,其外壳通常采用钛钢金属,并能够承受3400g重力加速度,同时在1100℃高温下保持30分钟。此外,由于落水风险很高,所以black box还需具备20000英尺深水压下的防水性。
尽管如此,为了便于搜救人员第一时间发现,这两个装置会自动发射无线电信号,有时候即使沉入海底也设定可持续30天信号发射。如果想让black box升级为“cloud blackbox”,以实时传输数据,那么必然涉及到成本、安全隐私等诸多挑战。而现有的技术并不支持这样的升级,而且即使升级,也可能因为网络信号波动而影响效率。
虽然理论上讲,将资源投入到同步传输或云存储系统中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太多障碍。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安全隐私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正常运营中的大部分情况来说,这样的系统都是浪费资源,因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生重大事故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经济优势投入改进的人公司来说,更是不切实际的事项。
然而,无论如何,要确保每次调查都能尽快得到结果,对提高航空安全至关重要。在过去一些著名案例中,如科比·布莱恩特去世前一年的事故调查花了一年才得出结论,而马航MH370事件至今仍未找到任何线索,让人们意识到了必要探索新的方法来预防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