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 学术交流
  • 2024年11月19日
  • 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中国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未来12年,高校该如何承担起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责任? 加强基础研究 大鼠“017”是浙江大学的一只“明星鼠”,它的大脑皮层被植入电极,当一旁的实验员用鼠标遥控时

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高校如何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中国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未来12年,高校该如何承担起领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责任? 加强基础研究 大鼠“017”是浙江大学的一只“明星鼠”,它的大脑皮层被植入电极,当一旁的实验员用鼠标遥控时,它就能沿着地面上的箭头轨迹“探索”迷宫。 “‘脑机融合’,又叫‘混合智能’,就是把生物自身的感认知能力与机器的计算能力深度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潘纲介绍。除了各种“大鼠机器人”,浙江大学科研团队近年来还进行了猴子意念控制机械臂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高校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前沿问题。浙江大学将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 “高校的人工智能,更多要担负起在未来竞争中的引领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介绍,清华大学从两个角度切入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研究,一是脑科学,一是计算。“这是着眼未来的主动布局。”尤政说,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定下心来,敢于啃硬骨头。” 研究和育人并重 “高校的优势不仅在基础研究,还在学科交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说,这一优势还有待发挥。作为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其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已获教育部批复建设。 “角膜炎图像的智能识别与辅助诊断系统”,便是该校一个由眼科专业团队与计算机专业团队全面融合的交叉项目。领衔者有两位:一位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姚玉峰,一位是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吴飞。 姚玉峰说,“单纯依赖图像,普通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为30%-60%,通过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准确率可达84%,我们的目标是超过90%,达到或超过世界顶尖水平。”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提升认知和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更重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认为,在技术驱动下,高校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抓住应用“机遇期” 多位高校校长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活力在于应用,所以要加强与产业的联动,特别要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体系的联动。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交通”创新团队,十多年来和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研发了基于交通大数据的新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17年成立“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双方约定,合作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4年内归属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申请等工作,之后流转回企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