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85

  • 天文图吧
  • 2025年01月06日
  • 我国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85% 11月13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气象部门陆海融合的数字化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初步构建,围绕我国责任海区和近海海域的台风、冷空气、大风、海雾、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提供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利用智慧平台、海岛广播电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决策服务群组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产品

我国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85

我国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85% 11月13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气象部门陆海融合的数字化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初步构建,围绕我国责任海区和近海海域的台风、冷空气、大风、海雾、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提供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利用智慧平台、海岛广播电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决策服务群组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公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产品,预警信息海洋发布手段覆盖率达到85%。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加强海洋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在台风等灾害防御、远洋渔船航行、海上应急搜救、海洋牧场养殖等方面,发挥了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 例如海南省气象部门以渔民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北斗三号风云卫星短报文的船载终端可视化气象预警系统,实现海上灾害影响预报及热带低压生成趋势预报的图形化展示,根据定位自动测量渔船与灾害发生点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产品不够直观、精细、精确等问题。 在辽宁盘锦滨海红海滩、江苏盐城滨海滩涂、广西红树林等地,气象部门制作专项海洋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海洋碳汇、海洋酸化和海洋增温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为生态红线划定等提供数据支撑。 在海洋气象观测能力方面,中国气象局积极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建成了一张覆盖广泛、功能强大的海洋观测站网。 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浮标气象站、海上平台、海岛站等在内的海洋观测站网,构成了以沿岸海域为主的海洋气象观测系统。海洋漂浮观测获取范围超过500万平方公里,沿海探空站网形成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离岸300公里探空信号观测网络。无人机气象观测实现5至8小时内覆盖我国南海领域,为海洋气象观测添“利器”。 在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方面,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组建了一支“航海+气象”的跨学科气象导航服务团队,持续为海上航运提供安全保障。根据航区未来的天气、海况条件和船舶性能特征,导航团队为船舶优选能避开风浪区、提高运营效益和确保安全的最佳航线。 今年7月,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船“国信1号”正在黄海执行航运任务。随着台风“格美”生成且强度逐渐加强,若船舶仍按原计划航线行进,就可能遭遇台风带来的猛烈风雨。导航团队迅速为“国信1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7月23日至30日,每日向该船舶发送未来三天的详细天气及海况预报,并提供绕航路线建议。在导航团队的指引下,船舶成功避开“格美”风雨影响较强的区域,航程风浪高度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最终,“国信1号”安全且准时抵达目标港口。